中國的“天眼”(FAST)以500米的口徑成為世界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在“以大為美”的天文觀測領域,要比較射電望遠鏡的大小,需要分清射電望遠鏡的形態(tài),是拋面的、球面的、帶形的,還是把許多單個射電鏡連起來組成的陣列(這個陣列可以看作是一個超大型射電望遠鏡)。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一下不同類型的射電望遠鏡究竟有多大。
1.“天馬”(65米)
拋物面射電鏡是最常見的射電望遠鏡類型。上海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也叫天馬望遠鏡,坐落于上海松江佘山,是亞洲最大、世界第四的全方位可動大型射電望遠鏡系統(tǒng),建成于2012年。它可以探測到百億光年外的天體。
2.“洛弗爾”(76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洛弗爾射電望遠鏡拋物面天線直徑76米,1957年竣工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動式射電望遠鏡,現(xiàn)在則排名第三。洛弗爾是一名英國天文學家,為射電天文學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所謂射電天文學,是指以無線電接收技術(shù)為觀測手段來研究天文現(xiàn)象。
3.“埃菲爾斯伯格”(100米)
位于德國波恩附近的埃菲爾斯伯格射電望遠鏡建成于1972年,其拋物面天線直徑100米,拋面盤由2372塊長3米、寬1.2米的金屬板排列成17個同心圓環(huán)構(gòu)成。這臺望遠鏡的觀測波段很寬,從90厘米到3毫米,靈敏度和分辨率較高,率先在毫米波段觀測到脈沖星的輻射,在射電星系、活動星系核、星際分子等的觀測中也取得了成果。
4.“綠岸”(110米)
羅伯特·伯德綠岸望遠鏡位于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拋物面天線直徑最長達11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動射電望遠鏡,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基可移動物體,高146米,重7700噸。該鏡采用了獨特的離軸設計,這樣天體的輻射可以直接到達天線表面,增加了有效面積。綠岸望遠鏡2000年投入運行,其所在區(qū)域?qū)儆诿绹盁o線電靜默區(qū)”的核心地帶,這里沒有手機、無線WiFi、電視甚至微波爐。望遠鏡靈敏到可以捕捉“猶如一片雪花輕墜地面”的微弱信號。從2011年開始,它還把從“開普勒”天文望遠鏡所發(fā)現(xiàn)的潛在類地行星中精選出的一些行星作為觀測對象,以期尋找可能的地外文明。
5.“阿雷西博”(350米)
阿雷西博望遠鏡建在美屬波多黎各島上一座天然火山口中,口徑305米,后擴建為350米。和上面那些可轉(zhuǎn)動望遠鏡不同,它的口徑太大了,很難被支撐住,更不用說動起來了,只能挖個坑放進去。由于轉(zhuǎn)動不了,需要采用球面主鏡,利用“鍋”的不同部位,“將就”著掃描不同方向的天體。自1963年投入運行以來,科學家利用該鏡已取得多項重大發(fā)現(xiàn)。如1974年泰勒和赫爾斯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脈沖星——脈沖雙星,因此而獲得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FAST(500米)
前面提到,雖然可以利用球面鏡某些部位和拋面鏡的相似性“將就”著掃描不同的方向,但球面還是有缺陷,即無法像拋物面那樣把電磁波匯聚在一個點上,只能匯聚在一條線上,再利用復雜而笨重的饋源艙來采集信號。FAST最大的技術(shù)成就是解決了球面鏡隨時變拋面鏡這一難點,而且還能讓拋面鏡動起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接收信號也輕松很多,用一個相對輕巧的饋源就行。之所以FAST仍被稱為世界最大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是因為做成球面的,其局部變形為拋物面最容易。
7.RATAN-600(576米)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是位于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qū)的RATAN-600,建成于1974年。近900塊反射單元圍成一個圈,形成直徑576米的單體射電望遠鏡,正中心是饋源艙。不過,RATAN-600屬于非主流的帶形射電鏡,世界上應用的不多。
8.VLA(陣列)
甚大陣列(VLA)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由27臺25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排成Y字型,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人們可以通過鐵軌移動單個望遠鏡,來改變望遠鏡間的距離,從而構(gòu)成不同的陣型來滿足不同的觀測需要。為了紀念射電天文學之父卡爾·央斯基,現(xiàn)在VLA改名叫央斯基甚大陣列。計劃開建的SKA(平方千米陣列)將由分布在南非和澳大利亞的數(shù)千個較小的射電望遠鏡組成,全部建成之后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望遠鏡。
【責任編輯】龐 云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