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以后怎么辦? 發(fā)現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輕癥中暑表現時,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huán)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并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
還可以在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如果出現血壓降低、虛脫時應立即平臥,及時上醫(yī)院靜脈滴注鹽水。
對于重癥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從高溫環(huán)境中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外,還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yī)院,同時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救治。若遠離醫(yī)院,應將病人脫離高溫環(huán)境,用濕床單或濕衣服包裹病人并給強力風扇,以增加蒸發(fā)散熱.在等待轉運期間,可將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卻,也是一種好辦法.若病人出現發(fā)抖,應減緩冷卻過程,因為發(fā)抖可增加核心體溫(警告:應每10分鐘測1次體溫,不允許體溫降至38.3℃,以免繼續(xù)降溫而導致低體溫).在醫(yī)院里,應連續(xù)監(jiān)測核心體溫以保證其穩(wěn)定性.避免使用興奮劑和鎮(zhèn)靜劑,包括嗎啡;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靜脈注射地西泮和巴比妥鹽.應經常測定電解質以指導靜脈補液.嚴重中暑后,最好臥床休息數日,數周內體溫仍可有波動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fā)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
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龍虎人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外出時的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jié)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別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為口渴已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
最理想的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
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飲食 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另外,乳制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yǎng)之需。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溫環(huán)境中工作的人,應適當補充含有鉀、鎂等元素的飲料。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tǒng)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
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床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怎樣預防中暑?中暑了怎么辦? 中暑是高溫影響下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紊亂,常因烈日曝曬或在高溫環(huán)境下重體力勞動所致。 重度中暑還可繼續(xù)分為: 中暑高熱,即體內大量熱蓄積。
中暑者可出現嗜睡、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無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高熱,體溫可超過40度。 中暑衰竭,即體內沒有大量積熱。
中暑者可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呼吸淺而快、暈厥、昏迷、血壓下降等。 中暑痙攣: 即與高溫無直接關系,而發(fā)生在劇烈勞動與運動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飲水而未補充鹽分,導致血鈉、氯化物降低,血鉀亦可降低,而引起陣發(fā)性疼痛性肌肉痙攣(俗稱抽筋),口渴,尿少,但體溫正常。
即刻吃中暑寶,轉移至27度環(huán)境中。其他效果不好
中暑是高溫環(huán)境下人體細胞內部發(fā)生反應,導致細胞發(fā)生病態(tài),這就是中暑。目前能夠使病態(tài)細胞恢復正常的唯一方法是吃中暑寶,在人高溫難耐即將中暑時吃下中暑寶,立刻舒服,不會中暑。
如果已經中暑,吃中暑寶,輕者2小時痊愈,重者2小時見效。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病態(tài)細胞恢復正常。事實證明,其他方法治療中暑,幾乎都有后遺癥。
急發(fā)中暑搶救的時間不足20分鐘,時間真是生命!要提前準備好中暑寶!!!
中暑是高溫影響下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紊亂,常因烈日曝曬或在高溫環(huán)境下重體力勞動所致。
常見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體溫能恒定在37。C左右,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作用,使產熱與散熱取得平衡的結果,當周圍環(huán)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散熱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膚和肺泡表面的蒸發(fā)。人體的散熱還可通過循環(huán)血流,將深部組織的熱量帶至上下組織,通過擴張的皮膚血管散熱,因此經過皮膚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熱就越多。如果產熱大于散熱或散熱受阻,體內有過量熱蓄積,即產生高熱中暑。
中暑按病情輕重可分為:
1、先兆中暑
在高溫環(huán)境下中,中暑者出現頭暈、眼花、耳鳴、惡心、胸悶、心悸、無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此時體溫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過37.5。C。此為中暑的先兆表現,若及時采取措施如迅速離開高溫現場等,多能阻止中暑的發(fā)展。
2、輕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表現外,還有面色潮紅或蒼白、惡心、嘔吐、氣短、大汗、皮膚熱或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的早期表現,此時體溫超過38。C。
3、重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輕癥中暑的表現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高熱。
4、重度中暑還可繼續(xù)分為:
中暑高熱,即體內大量熱蓄積。中暑者可出現嗜睡、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無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高熱,體溫可超過40度。
中暑衰竭,即體內沒有大量積熱。中暑者可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呼吸淺而快、暈厥、昏迷、血壓下降等。
中暑痙攣:
即與高溫無直接關系,而發(fā)生在劇烈勞動與運動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飲水而未補充鹽分,導致血鈉、氯化物降低,血鉀亦可降低,而引起陣發(fā)性疼痛性肌肉痙攣(俗稱抽筋),口渴,尿少,但體溫正常。
日射病:
即強烈的陽光照射頭部,造成顱內溫度增高。中暑者出現劇烈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神志障礙,重者發(fā)生昏迷,體溫可輕度增高。
中暑時的緊急救護:
脫離高溫環(huán)境,迅速將中暑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使其平臥,頭部抬高,松解衣扣。
補充液體: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無惡心、嘔吐,可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茶水、綠豆湯等,以起到既降溫、又補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熱:
可采用電風扇吹風等散熱方法,但不能直接對著病人吹風,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可頭部冷敷,應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用冰塊、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內,封嚴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膚發(fā)紅。
每10—15分鐘測量1次體溫。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緊急處理要點
戶外運動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長時間曝曬在猛烈的陽光下,體內的熱溫未能充分散發(fā),使體溫升高,腦內部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連受破壞而停止活動,這就是中暑。
中暑者頭痛、發(fā)高燒、嘔吐或昏倒,有時會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動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陽帽,并防止曝露在陽光下太久。
萬一有中暑現象,應該趕快急救,以免虛脫而斃。首先,將病者移到陰涼的地方,松開或脫掉他的衣服,讓他舒適地躺著,用東西將頭及肩部墊高。
次以冷濕的毛巾覆在他的頭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將海綿浸漬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來擦拭身體,盡量扇涼以降低他的體溫到正常溫度。
最后測量他的體溫,或觀察患者的脈搏率,若在每分鐘110以下,則表示體溫仍可忍受,若達到110以上,應停止使用降溫的各種方法,觀察約10分鐘后,若體溫繼續(xù)上升,再重新給予降溫。
恢復知覺后,供給鹽水喝,但不能給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適程度,供應覆蓋物。
中暑是高溫影響下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紊亂,常因烈日曝曬或在高溫環(huán)境下重體力勞動所致。
常見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體溫能恒定在37。C左右,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作用,使產熱與散熱取得平衡的結果,當周圍環(huán)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散熱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膚和肺泡表面的蒸發(fā)。人體的散熱還可通過循環(huán)血流,將深部組織的熱量帶至上下組織,通過擴張的皮膚血管散熱,因此經過皮膚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熱就越多。如果產熱大于散熱或散熱受阻,體內有過量熱蓄積,即產生高熱中暑。
中暑按病情輕重可分為:
1、先兆中暑
在高溫環(huán)境下中,中暑者出現頭暈、眼花、耳鳴、惡心、胸悶、心悸、無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此時體溫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過37.5。C。此為中暑的先兆表現,若及時采取措施如迅速離開高溫現場等,多能阻止中暑的發(fā)展。
2、輕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表現外,還有面色潮紅或蒼白、惡心、嘔吐、氣短、大汗、皮膚熱或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的早期表現,此時體溫超過38。C。
3、重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輕癥中暑的表現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高熱。
4、重度中暑還可繼續(xù)分為:
中暑高熱,即體內大量熱蓄積。中暑者可出現嗜睡、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無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高熱,體溫可超過40度。
中暑衰竭,即體內沒有大量積熱。中暑者可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呼吸淺而快、暈厥、昏迷、血壓下降等。
中暑痙攣:
即與高溫無直接關系,而發(fā)生在劇烈勞動與運動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飲水而未補充鹽分,導致血鈉、氯化物降低,血鉀亦可降低,而引起陣發(fā)性疼痛性肌肉痙攣(俗稱抽筋),口渴,尿少,但體溫正常。
日射病:
即強烈的陽光照射頭部,造成顱內溫度增高。中暑者出現劇烈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神志障礙,重者發(fā)生昏迷,體溫可輕度增高。
中暑時的緊急救護:
脫離高溫環(huán)境,迅速將中暑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使其平臥,頭部抬高,松解衣扣。
補充液體: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無惡心、嘔吐,可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茶水、綠豆湯等,以起到既降溫、又補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熱:
可采用電風扇吹風等散熱方法,但不能直接對著病人吹風,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可頭部冷敷,應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用冰塊、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內,封嚴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膚發(fā)紅。
每10—15分鐘測量1次體溫。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緊急處理要點
戶外運動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長時間曝曬在猛烈的陽光下,體內的熱溫未能充分散發(fā),使體溫升高,腦內部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連受破壞而停止活動,這就是中暑。
中暑者頭痛、發(fā)高燒、嘔吐或昏倒,有時會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動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陽帽,并防止曝露在陽光下太久。
萬一有中暑現象,應該趕快急救,以免虛脫而斃。首先,將病者移到陰涼的地方,松開或脫掉他的衣服,讓他舒適地躺著,用東西將頭及肩部墊高。
次以冷濕的毛巾覆在他的頭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將海綿浸漬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來擦拭身體,盡量扇涼以降低他的體溫到正常溫度。
最后測量他的體溫,或觀察患者的脈搏率,若在每分鐘110以下,則表示體溫仍可忍受,若達到110以上,應停止使用降溫的各種方法,觀察約10分鐘后,若體溫繼續(xù)上升,再重新給予降溫。
恢復知覺后,供給鹽水喝,但不能給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適程度,供應覆蓋物。
急性中暑只有20分鐘的搶救時間,只有正確治療才有可能恢復正常。
中暑是高溫環(huán)境下人體細胞內部發(fā)生反應,導致細胞發(fā)生病態(tài),這就是中暑。目前唯一能夠使病態(tài)細胞恢復正常的方法是吃中暑寶,在人高溫難耐即將中暑時吃下中暑寶,立刻舒服,不會中暑。
如果已經中暑,吃中暑寶,輕者2小時痊愈,重者2小時見效。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病態(tài)細胞恢復正常。其他方法治療中暑幾乎都有后遺癥。
中暑搶救時間很短,急性中暑搶救的時間不足20分鐘,時間真是生命!要提前準備!!!
中暑時的緊急救護:
脫離高溫環(huán)境,迅速將中暑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使其平臥,頭部抬高,松解衣扣。 補充液體: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無惡心、嘔吐,可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茶水、綠豆湯等,以起到既降溫、又補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熱: 可采用電風扇吹風等散熱方法,但不能直接對著病人吹風,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可頭部冷敷,應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用冰塊、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內,封嚴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膚發(fā)紅。 每10—15分鐘測量1次體溫。
你好: 中暑發(fā)生后應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 1、當出現中暑先兆癥狀或輕度中暑時,應立即離開高溫作業(yè)環(huán)境,到陰涼安靜地方休息,補充清涼含鹽飲料。
民間常用的利痧療法也有較好的效果。 2、昏倒的患者,應將其迅速抬到環(huán)境涼爽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有條件者可在患者頭部、兩腋下和大腿內側等處放置水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時用風扇向患者吹風。
上述治療過程中,必須用力按摩患者四肢,以防止周圍血循環(huán)停滯。 3、病人清醒后,可給病人喝些涼開水,同時服用十滴水或人丹等防暑藥品。
4、對重度中暑者,應在作上述降溫措施的同時,將患者迅速送往醫(yī)院進行搶救。
(1)輕癥中暑者,可以服用人丹、十滴水等藥物,并在太陽穴兩側與人中穴涂清涼油或風油精,或用民間刮痧療法。
(2)中暑較重,應在頭部放涼毛巾,或用塑料口袋盛涼水放頭部降溫,以防腦水腫。同時用涼水或酒精擦全身,或將病人浸入冷水內幾分鐘,并按摩四肢,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散熱。在擦浴同時,用風扇吹風散熱。
(3)單方治療。取大蒜數瓣搗爛,取蒜汁摻入溫開水適量,經口灌下;或用鮮韭菜汁滴入鼻孔內。
(4)針刺治療。可取人中、內關、足三里和葉宜等穴位。
(5)中成藥治療。可用通關散吹入鼻孔。重癥中暑病情危重,應盡快送醫(yī)院,給予降溫補液、提升血壓等急救。
中暑后應該注意什么 人在中暑之后常常很虛弱,在恢復過程中,應吃些較為清淡、容易消化的飲食,補充必要的水分、鹽、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
中暑后不要大量飲水,中暑患者應采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因為大量飲水不僅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性排汗亢進,使體內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嚴重時可導致熱痙攣。
中暑后還應該注意不要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虛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會進一步損傷脾胃陽氣,重者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中暑后應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腸胃的消化能力。
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并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導致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會感到疲倦。 中暑病人的救護方法 高溫中暑常發(fā)人群為:高溫作業(yè)工人、夏天露天作業(yè)工人、夏季旅游者、家庭中的老年人、長期臥床不起的人、產婦和嬰兒。
若有人員中暑,其救護辦法為: 1.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樹陰下。 2.讓病人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
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干衣服,同時開電扇或開空調,以盡快散熱。 3.盡快冷卻體溫,降至38度以下。
具體做法有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鐘。 4.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
5.還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氣水。另外,對于重癥中暑病人,要立即撥打120電話,請以求助醫(yī)務人員緊急救治。
中暑:中醫(yī)穴位急救法 在戶外活動時發(fā)生中暑,若手頭沒有急救的工具可能導致延誤醫(yī)治,并使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險。 中醫(yī)中藥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中對急病急癥的處理很多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仍是行之有效的法寶,不失為簡便學的防身之道。
現特講以下一些簡易的中暑急救法推薦給大家,以防急時之需。 癥狀:中暑而至頭暈,暈厥(包括休克,昏迷等)。
常發(fā)生于平常體質弱的人,往往由于過度疲勞,站立過久,環(huán)境悶熱,或因悲傷過度等因素引起暫時性腦缺血,表現有眩暈,眼花,出冷汗,惡心、欲吐,甚至突然暈倒,面色蒼白等。 處理:1、溫開水(或用糖開水)一杯給病人飲下,并扶到空氣清新陰涼的地方。
2、當患者出現熱昏厥情況,可用一茶匙食鹽混合600ml水慢慢飲下。 3、按摩太陽穴(有藥油更佳) 4、如暈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間上1/3處)。
5 、舒綬胸口的不適,可加按內關穴(腕紋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會穴(頭頂部兩耳尖邊線之中點),涌泉穴(足底心前1/3處),令病人盡快蘇醒。
可用西瓜皮或濕毛巾為患者抹身,加速體溫下降 中暑外治三法 刺血療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澤、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以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
對輕癥中暑,刺血后擠出數滴血,片刻諸癥即可消失。重癥中暑者每天可擠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給予清涼飲料,針后約10分鐘患者神志即可轉清,繼而熱退汗出,諸癥消失。
穴位按摩療法 輕癥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五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走向,由輕至重在該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復進行3--5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度。 重癥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沖五穴,以點掐、按壓為主,每穴點掐、按壓3--5分鐘。
經上述治療后,若條件許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或以銀針針刺以上穴位,有增強療效的作用。 擦藥療法 取食鹽一握,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后心等八處,擦出許多紅點,患者即覺輕松而愈,適用于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文章引用自:。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6.7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