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1、可時刻關注孩子的動態(tài),可完整陪著孩子成長2、教育孩子時間上會更加充裕3、照顧孩子更仔細、更精心弊:1、生活圈子會變小,被身邊的人忽略2、對孩子期望過高,為孩子學習成長會造成一定的壓力3、更容易陷入孩子的成長煩惱之中4、心不容易開放,容易造成孩子過于依賴總的來說,有利有弊,必須學會平衡與學習,無論是上班族或全職媽媽,必須投入時間去學習,因為你就是孩子的榜樣。
全職媽媽可利用時間與孩子一同參加戶外活動,上班族的媽媽必須每天預留時間給孩子,要學會與孩子分享每一天。
全職的媽媽在帶孩子的這段時間,該如何讓提升自己
大部分全職媽媽頭疼的一個問題,應該就是生完孩子以后自己身材上面的問題了。那這個時候就是要看媽媽的意志力還有對于自己的一個自制力是怎么樣子的。首先如果你想要一個好的身材的話,第一就是不可以用孩子作為自己的借口。因為就算你平時都是帶著孩子,其實你還是有一些空閑的時間的。比如說,家里其他人可以幫忙帶孩子的時候,或者是自己的丈夫休息在家的時候,這些時間段你都可以拿來做運動。
當然你帶著寶寶也不是說完全做不了任何的運動,比如說在外面天氣比較好的時候,你也可以用推車推寶寶出去走一走。多走路對身體肯定也是有好處的。另外在當了媽媽以后呢,在飲食上面也需要去注意一下了,特別是一些比較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就要盡量的少吃一點。
其次就是,可以利用寶寶他們在睡覺的時候多看一看書。當然嘍,家里的家務活肯定是特別的多了,所以你要學會合理的去搭配自己的時間。大部分有了孩子的媽媽們可能看得比較多的都是育兒方面的書了。在書里可以看到比較合理的照顧寶寶的方式,那么學以致用之后呢也就更知道應該怎么樣去照顧寶寶了。
再者,生了孩子之后也要堅持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比如說你可以學習攝影,特別是有了寶寶之后呢,你肯定會特別想要給孩子拍照,那么在拍照的這個過程當中,你就可以不斷的去學習構圖和色彩的搭配,不但可以記錄很多寶寶們美好的時刻,也可以讓自己每天過得比較的充實。
另外平時那也要多和自己的朋友們聚一聚會,不可以說因為結婚了就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家庭里面,有了家庭也更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很多媽媽都選擇放棄職業(yè),當一個“全職媽媽”。在日本全職媽媽是相當普遍的,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結構也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內”,現(xiàn)代全職媽媽越來越多可以說是一種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回歸”。但有研究顯示:大多數“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孩子表現(xiàn)出了很多問題。專家建議,孩子3歲后別當“全職媽媽”。
1、全職帶孩子問題多多
全職媽媽普遍對孩子過分呵護,除了作為母親,還扮演著保姆和教師的角色,儼然成為孩子的生活、教育的“全職保姆”,媽媽的包辦、寵溺使得孩子難以獨立、自信地成長。
寶寶自理能力差
一些社會調查顯示,在全職媽媽照顧下的孩子普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自理能力差。有的孩子都七八歲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原因大多是媽媽溺愛,包辦太多。
自信心不足
由媽媽帶大的孩子自信心普遍較差,很多人明明有能力干好一件事,但往往在做事前先否定自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主動性。
男孩“女性化”
由于整天圍著媽媽轉,不少男孩在言談舉止上女性化傾向非常明顯,缺少男孩應該有的陽剛氣概,這些對孩子今后的性格、心理都有影響。
2、專家:孩子3歲后別當全職媽媽
有些全職媽媽擔心保姆或老人對孩子照顧、教育不周,還有些希望和孩子長期接觸培養(yǎng)親密的感情。但專家建議,孩子到了3歲后,媽媽該從“全職”轉變?yōu)椤凹媛殹苯巧?,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孩子到了3歲開始進入幼兒園生活,孩子有了新的社交圈,需要跳出家長陪同式的呵護,再加上孩子獨立意識迅速發(fā)展,如果媽媽仍然以全職的心態(tài)參與孩子的生活,那么孩子很難學會照顧自己,性格也會變得怪怪的,難以和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
全職媽媽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上,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望。但往往正是這種心態(tài)讓孩子背負著很大的壓力。本應上幼兒園的年紀,卻因為媽媽的不放手而被當作“實驗品”接受著媽媽五花八門的早教法,很多媽媽都是半路出家,不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也不懂得教育技巧,因此這種媽媽式的“不正規(guī)”教育其實是很可怕的。
所以,3歲后最好還是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媽媽逐漸淡出“全職”的角色,放手給孩子更多自主活動的空間,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3、全職媽媽怎樣避免帶出問題孩子?
不強加夢想在孩子身上
大多全職媽媽為了孩子,將事業(yè)和夢想都放棄了,一心一意地放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上。做出犧牲的媽媽或多或少地抱著孩子成才的期盼,因而一直熱衷在孩子的“瘋狂培養(yǎng)”。有些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早教,結果年幼的孩子雖然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卻失去了動手的機會,失去了游戲玩耍的機會。
其實,媽媽的這種高期盼只會讓孩子壓力山大,孩子不是家長夢想的復制品,他們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引導”,引導孩子尋找自己的興趣,引導孩子培養(yǎng)良好性格,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康的人,這就足夠了。
不高估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
全職媽媽們潛心研究各種早教經和育兒知識,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教得比老師的還要好。但是,孩子的教育過程需要經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四個階段,而家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若媽媽過分強調自己的力量而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最終只是害了孩子。
孩子3歲以后,家長應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到社會學堂中去經歷、學習、鍛煉。這些社會經驗不是媽媽能夠“手把手”教給孩子的,孩子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有這些方面的認知。溫室的花朵難以經受得住風雨,孩子也只有被正常放在社會環(huán)境中,才有機會經受挫折,茁壯健康地成長。
讓孩子學會快樂地離開媽媽
年幼的寶寶大多很依賴媽媽,媽媽無論走到哪里都有一個小跟屁蟲在后面。全職媽媽幾乎和孩子分享著每分每秒,所以即使一些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發(fā)展,但長期的習慣已讓他們離不開媽媽的照顧。
但孩子的路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如何讓孩子學會快樂地離開媽媽,自己去走自己的路,這是每個媽媽必須要教育的重點。媽媽除了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參與勞動,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參加各種活動體驗生活,還應該擴大的朋友圈子,讓孩子能夠和小伙伴建立親密關系。
3歲后隨著寶寶的獨立性增強,伙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孩子更需要離開媽媽自己去參與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時候媽媽一定要學會放手,培養(yǎng)孩子快樂地離開自己的能力。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