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等級考試理論知識 秦及秦以前 1. 篆書主要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類。
2. 《石鼓文》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兩漢 1. “八分書”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長趨扁,體勢展向左右兩邊) 2. 隸書的風格特點是什么?(謹嚴規(guī)矩、典雅肅穆、雄渾粗拙、散逸縱橫) 3. 文字學家把篆書向隸書的轉換過程稱作“隸變”,把隸書的定型稱作“隸定”。
4. 章草是漢代草書的主流,張芝被稱為“草圣”。 5. 《禮器碑》是漢代謹嚴規(guī)矩類隸書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 1.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 2. 草書可以分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世稱“二王”。 4. “書圣”是指王羲之,他的《蘭亭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5. 王獻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鴨頭丸帖》是其行書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懷仁集王字而成。 7.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歐陽詢、諸遂良、薛稷。 2.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楷書的代表作。
3. 《雁塔圣教序》是諸遂良的作品。 4. 顏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
5. 柳公權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6. 唐代狂草以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為代表。
7.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被稱為唐代三大楷書家。 8. 楷書、草書兩極的高峰,使唐代書法足以雄視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為唐代善行書者。 宋元時期 1. 宋代書法四大家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2. 《黃州寒食詩帖》是宋代蘇東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 3. 米芾,人稱“米南宮”、“米襄陽”,有《笤溪詩帖》《蜀素帖》等名行書。
4. 宋徽宗趙佶所創(chuàng)“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5. 元代的趙孟頫與顏、柳、歐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膽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時期 1. “漆書”是揚州八怪中的金農創(chuàng)造的,“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創(chuàng)造的。 2. 清代書家鄧石如最擅篆書。
3. 清代擅長《石鼓文》的是吳昌碩。 概述部分 1. 文房四寶是指紙、硯、筆、墨。
2. 書法中的任何一筆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 寫在書籍、書畫、碑拓前面的稱題,后面的稱跋。
4. 《說文解字?敘》中稱六書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5. 五字執(zhí)筆是指ye 、押、鉤、格、抵。
6. 書法:(略) 7.筆法(指用筆的方法,是歷代書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手腕運動與毛筆相適應的用筆規(guī)律) 8.九宮(古代書家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結字規(guī)律,認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點畫有皆拱向中心,即“中宮”,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宮”。 9.中鋒側鋒: 據行筆過程中主毫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這是兩種主要用筆方法。
中鋒也叫正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始終走在筆畫的正中,點畫顯得飽滿圓渾;側鋒亦叫偏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偏在點畫的一側,筆畫顯得輕快飄逸、活潑灑脫。在書寫中,中鋒側鋒宜結合使用,可有所側重,但不宜偏廢。
10.提按: 提按是運筆過程中的一組相對的用筆方法。提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筆的動作;按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的用筆動作。
書家作書時,提按要始終貫穿于用筆中,相互結合,所謂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避免沉重、飄浮的毛病。 11.蠶頭雁尾: 是對隸書橫畫起筆、橫波收筆的形象說法,指隸書長畫起筆,回鋒飽滿,形如蠶頭,橫波收筆,頓筆斜提出鋒,狀如雁尾。
12.一波三折: 本義指寫捺畫時,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腳處要鋪毫飽滿,拓得開,如此一筆之中有三個轉折筆勢;后泛指在書寫點畫時,行筆中筆勢起伏,含委婉意。 13.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書法用筆的基本原則。
指運行時筆勢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這樣才能氣韻飽滿、前后呼應,從而使筆畫含蓄、圓實有力。 14.內撅(ye厭)外拓: 用筆的兩種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書。
內撅指筆意緊斂,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筆意放縱,以王獻之為代表。

關于書法的知識可多了,像樓上也說得很好.
自古以來,書法就與文房四寶有著密切的關系,文房四寶即是筆.墨.紙.硯.常說沒有毛筆就沒有書法,所以說書法的好與不好不說全部取決于這文房四寶,但也與其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然后,書法."書"必有"法".古往今來,書法都是很講究的.比如說起筆姿勢,執(zhí)筆方法,運筆用什么鋒,間架的結構等等.當然,因為現(xiàn)在的人比較急于求成,而且并不是從小學起有基礎的,所以現(xiàn)在的人學書法很多都選擇臨摹,就這臨摹都有臨摹的技巧.這就是書法,一筆一畫一折一勾都有講究的!
如前面所說文房四寶之毛筆,選毛筆,最重要的就是筆頭,因為筆頭的用料和式樣都直接關系到書寫的效果.就毛筆的筆鋒原料來看大抵分為三類:硬毫(用兔毫,狼毫制成),軟毫(主要用羊毫制成),兼毫(以硬毫為柱軟毫為被,如:"白云"筆).
像我說的這些都還比較粗糙.每個細節(jié)都有很多講究.書法的知識,如果真的要深入了解,我還是建議你買本書來看看,即可學習其常識,還可以看看古往今來一些名家的手筆.如王羲之的,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他的書法很好,但是眼看與耳聽是不一樣的,真正看到他的書法的時候它會感染你.

就軟硬筆而言,硬筆書法雖然產生的最早(我國古代的甲骨文及后來的金文),但隨著毛筆的出現(xiàn)硬筆也逐漸被非日?;?,一直到近代鋼筆傳入我國,硬筆開始慢慢變得日?;谶@期間軟筆(即毛筆)技藝的被一代代大師錘煉的爐火純青,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各具“風騷”成一家之特色而“自立門戶”,各成體勢(如:顏體,趙體,歐體等)。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毛筆線條豐富,易于變化,抒發(fā)或表達(如情感)。毛筆的好多東西可以應用或指導硬筆書法。
如最基本的筆法,體勢,結構間架,章法等。呵呵,記得好評哦。
這可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的,是我的心得總結。
從表面字義理解,書法指書寫的法度。
生活中,書法一詞另具備以下含義:第一,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tǒng)稱;第二,一種藝術類別,一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書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嚴謹,唐代書法成就也是書法史上最頂峰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fā)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于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guī)律與毛筆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狹義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guī)律。包括執(zhí)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
例如,執(zhí)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fā)情感的一門藝術。
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xiàn)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2、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
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tài)、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
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法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傳統(tǒng)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fā)展的背景。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比如關于書法中如何表現(xiàn)“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關于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chuàng)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4、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
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
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
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干、枯、濕的處理。廣義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
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書法己不僅僅限于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
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枚舉。
從執(zhí)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zhí)筆、有的用腳執(zhí)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zhí)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并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燕書(包括燕行)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擴展資料:分類:1、篆書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
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2、隸書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后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fā)碑》、《韓勑碑》等。
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
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
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韓勑等九人題名。
碑陰及兩側皆題名。3、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
從程邈創(chuàng)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
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