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公元前206年,劉邦為王,就國南鄭南。韓信便到南鄭投靠劉邦,雖經蕭何多次的引薦,但是劉邦并不韓信加以重用,韓信傷心就此逃走。蕭何聽到韓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來不及稟報劉邦的情況下,親自將韓信在青橋驛附近追回,并在劉邦面前反復陳述重用韓信的利害,因此說服劉邦,曰:“擇良日,設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歷史記載
韓信,淮陰人。秦末,農民起義軍與六國舊貴族起兵反秦,韓信投奔項梁部下,項梁敗后屬項羽.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都南鄭,韓信“亡楚歸漢”投奔劉邦。同年,劉邦采納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p>
這兒說的“壇場”,即后人所稱的“拜將壇”。《漢中府志》載:“拜將臺,在南城下,相傳漢高祖拜韓信為大將,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將之后,韓信率兵伐魏、舉趙、降燕、定齊、滅楚,為劉漢王朝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楚王,與蕭何、張良稱漢興三杰。漢王六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降韓信為淮陰侯。漢王十一年,韓信被呂后計縛斬殺。
一代英杰早已長逝,但這座拜將壇卻長存人間。1938年,馮玉祥曾在拜將壇立碑,上刻:“蓋世勛名三杰并,登壇威望一軍驚,”(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拜將壇的保護工作,撥出??钸M行了維修。壇的四周菜畦碧綠,榆柳成蔭,風景綺麗。拜將壇正以新的風姿,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
保德人蒸“碗托”的歷史源遠流長。
筆者的爺爺曾做過“碗托”,由于做的“碗托”味道鮮美,口感舒適,常常會被人們一哄而搶。做“碗托”是一項重體力勞動,真正要想把“碗托”做好,那可是一件非常吃苦的營生,我的一位親戚,做“碗托”早就駝背了,患有骨質增生等多種疾病。
爺爺做的感到累的時候,父親常常下班后抽空趕過去幫忙?,F今保德縣城專營此業(yè)者甚多,還有在外地設攤應市的,深受廣大食客贊賞。
文革時期,革“資本主義尾巴”,“碗托”也不例外,但是,有的人迫于生活,走街串巷,進行著“黑色買賣”,“碗托”的交易一天也沒有斷過檔。 “碗托”物美價廉,經濟實惠,現時在保德街市上的每個“素碗托”的售價僅為2元,每個“葷碗托”的售價僅為3元,買得多了還可以優(yōu)惠。
飽,可以品嘗;餓,可以充饑。所以適應各類人群享用。
夏天,冷用;冬天,熱食。 一個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物產等條件,決定著一方居民的生活習性,保德人愛吃“碗托”,熱愛“碗托”,善做“碗托”,一年四季離不開“碗托”,平時吃“碗托”,親戚來了吃“碗托”,逢年過節(jié)吃“碗托”,外出工作的保德“游子”們叮囑在家的親人:來時千萬別忘記帶些“碗托”,以致“碗托”不僅為生活所必須,而且演化為一種文化。
大鵬展翅恨天低,出自明代翰林學士解縉與他人對對聯時,解縉對的下聯。
典故如下:
小子無才嫌地狹, 大鵬展翅恨天低。
一位告老還鄉(xiāng)的李尚書不信解縉高才,于是在家設晚宴邀幾位權臣顯貴和詩作對,并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欲當眾奚落解縉。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仆人說:主人吩咐要你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大聲喊道:“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立答:“大鵬展翅恨天低?!鄙袝犃舜蟪砸惑@: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解縉簡介: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甌柑是中國地方傳統柑橘品種,宋元明清時均被朝廷列為貢品,其栽培歷史約有二千四百年。
古人有“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的詩句。1990年被北京“亞運會”指定為運動員專用水果。
甌柑耐貯藏性優(yōu)于其他柑橘品種,果實經過貯藏,“越冬抵黃,色味猶新”。早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溫州太守韓彥直所撰寫的世界首部專著《桔錄》中記述的“海紅”即為現今的甌柑。
甌柑形圓象征團圓,橙色鮮艷,包含著光明吉祥的意蘊,唐宋明清歷朝欽定為貢品,因“柑”字和當官的“官”字諧音,成為元宵節(jié)“傳柑(官)”的吉祥物。蘇東坡曾酬答北宋詩人王晉卿:“侍史傳柑御座旁,人間草木盡無漿。
寄與維摩三十顆,不知檐葡是余香?!本箤⒏瘫茸鞣鸾浿谢ǘ鋴扇帷?yōu)雅高貴的檐葡花。
此后甌柑一直成為士人游春必備的水果。劉基是明代開國元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700多年前他深思熟慮,巧妙地利用甌柑作“道具”寫的《賣柑者言》是一篇著名的政治寓言,講述了一件由賣壞柑的小事而引起的言論,假托賣柑者的一席話,揭露了元末統治者的腐敗。劉基的思想對當今的政界仍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和現實價值。
宋代著名學者徐夢梓的史學名著《三朝北盟會編》記載著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三個朝代的史事。書里寫道,靖康二年(1127)十二月,金兵突破臨安和越州后,宋高宗趙構逃到明州(今寧波),旋即乘舟入海。
次年正月初二,晚泊臺州灣口,翌晨船到章安(今椒江市章安社區(qū)),泊在金鰲山下。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高宗在章安過節(jié),其時恰逢兩艘甌柑船被風飄散,直撞御舟,高宗全部買下甌柑,并令全軍官兵吃柑,要求大家都要把柑挖制成柑盞,倒進菜油,置入燈芯,點燈放入東海隨潮飄游,頃刻之間風平浪靜,猶如數萬艘燈火輝煌的小戰(zhàn)船,守護臺州灣。
章安所有居民都登上金鰲山觀燈,熱鬧非凡,高宗和民同樂,極大地安撫了民心。這真實的歷史記載至今還在章安民間流傳,甌柑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為國排難為民解憂的佳話。
三國時,甌柑就已名聞遐邇,據傳曹操曾派人到永嘉選運了40擔甌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就有相關甌柑的故事情節(jié)。
《三國演義》第68回《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就講述左慈利用剝甌柑戲弄曹操,使之丑態(tài)百出的故事。曹操稱王以后,在鄴郡蓋起了魏王宮,還差人到各處去收集奇花異果。
孫權為討好曹操,選了四十多擔大柑子,派人送往鄴郡。挑夫在半路上歇腳時遇見道人左慈。
左慈對挑夫說:“你們千里迢迢挑柑子太辛苦了,我?guī)湍銈兲粢魂?,怎么樣?”挑夫當然很樂意。于是,左慈幫每人各挑五里路?/p>
奇怪的是,經他挑過的擔子,都輕了許多。柑子送到鄴郡,曹操欲嘗鮮柑的滋味,隨手取了一個,剖開一看,竟是空的。
正巧左慈來求見,左慈拿了幾個柑子,當場剖開,一個個鮮汁淋漓,味道甜蜜,可曹操再剖還是空殼。故事里所提到的大柑子,正是選自溫州的甌柑。
曹操、張璁、韓彥直、劉伯溫等歷史名人均與甌柑有過故事,如遠在三國時期,孫權以甌柑為禮饋贈曹操,確立甌柑至尊地位;宋朝宮廷元宵“傳柑”習俗,賦予甌柑吉祥貴氣……這些都是鮮為人知的典故。甌柑屬于寬皮柑桔類,以溫州的別稱“甌”而得名,溫州甌海是甌柑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悠久。
遠在三國時就有孫權以甌柑為禮饋贈曹操的記載。唐宋時,溫州甌柑以質優(yōu)味美聞名,成為帝王元宵佳節(jié)分賜群臣的果品。
《新唐書》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載:“溫州永嘉郡,上。高宗上元元年析闊州之永嘉、安固置。
土貢:布、柑、橘、蔗、蛟革”?!端问贰肪砣挥小鞍嗽氯沙剑俟俦苊廨唽?。
甲午,罷溫州市黃柑、福州貢荔枝”的記載。黃柑就是甌柑,當時都城開封街頭也有甌柑出售。
梁章矩《浪跡叢談續(xù)談》卷二載:“永嘉之柑,俗謂之甌柑。其販至京師者,則謂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
東坡《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詩》:‘燕南異事真堪記,三寸黃柑擘永嘉’?!泵穲虺肌逗驼铝丈蛭耐▽W士遺溫柑》詩:“禹書貢厥包,未知黃柑美。
競傳洞庭熟,又莫永嘉比。”可見甌柑自古聲名卓著,難怪張世南在《游宦紀聞》中發(fā)出了“永嘉之柑為天下冠”的感嘆!直至元明清三代,甌柑仍列為貢品。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大兒子、永嘉太守韓彥直編著了《橘錄》(又名《永嘉橘錄》)三卷,詳細記載了溫州柑桔的品種及其性狀,總結了當時柑桔的種治、始載、培植、去病、澆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藥等經驗,對溫州柑桔品質之優(yōu),贊譽備至。《橘錄》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柑桔學術專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際植物學界認為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桔類園藝學的著作”。
宋代甌柑主要種植在溫州市郊西山、水心、吳橋、南塘一代,爾后逐漸擴散到三垟、梧田、南白象、茶山等地。明姜準《岐?,嵳劇份d:“永嘉之土最宜樹橘。
宋韓守彥直之譜足證。宋世產于西山。
葉正則詩云:‘對面吳橋巷,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
’此其證也。厥后盛于隔江之河田,而上剛,而南仙,漸延至于十一都之吳田?!?/p>
明初,溫州每年額定進貢的項目,水產品有石首魚等。
金蟬脫殼的故事1、楚平王受奸臣費無極讒言欲殺太子建時,先動手抄殺太傅伍奢全家,伍奢少子伍子胥逃脫,輾轉經昭關逃往吳國。
《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了伍子胥“到昭關,昭關欲執(zhí)之。伍胥遂獨身步走,幾不得脫”的事情。
《列國志》據此描述了伍子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昭關金蟬脫殼的計策。楚平王在全楚國懸賞捉拿子胥,令各關隘渡口掛起子胥頭像,對過往行人嚴加盤查,務使子胥勿逃鄰國。
昭關在臨吳之界,對行人盤查極嚴,伍子胥到關口后急難通過,于是暫藏身于民間醫(yī)師東皋公住所,他悲憤交加,急于過關而無計可施,一夜間愁白了頭。不久,東皋公約來他的友人皇甫訥,一同商定了子胥過關的計策。
皇甫訥長得身高眉廣,與伍子胥仿佛相像,過關前他換上子胥平素衣飾,扮作子胥,而伍子胥以藥湯洗臉,變換面色,穿上仆人服裝,扮作仆人模樣。黃昏時分,主仆二人搭檔往昭關走去。
昭關守卒見皇甫訥與關前所掛子胥頭像相似,又見其接受盤查時情緒慌張,懷疑即是伍子胥,急忙人報守將邊越,邊越在關樓上一望,亦認作子胥,遂下令捉拿。守卒不顧皇甫訥的求饒,將其抓入關上。
關隘前后的守卒百姓聽說國家要犯伍子胥被抓,踴躍前來觀看,伍子胥則乘關門大開之際,雜于人群中溜出了關卡。皇甫訥被捉上關后受到嚴刑逼供,他一口咬定:“吾乃龍門山下隱士皇甫訥,欲與友人東皋公出關東游?!?/p>
邊越過去見過子胥一面,他仔細辨認,覺得有些不像。正疑惑間,人報東皋公入見,東皋公常被邊越請來關上看病,他坐下后對邊越說:“吾欲出關東游,聞將軍捉得亡臣伍子胥,特來稱賀!”聞聽邊越說囚犯不肯承認,東皋公又說:“吾與子胥亦有一面,請借此人與吾辨之,便知虛實?!?/p>
邊越讓守卒帶來囚犯?;矢υG一見東皋公,即埋怨說:“公相期出關,何不早至,累我受辱!”東皋公亦向邊越解釋誤會,并拿出過關文牒證明之。
邊越很為尷尬,他親釋皇甫訥之縛,設酒道歉,送走了兩人,其后又令將士守關如故。東皋公是以金蟬脫殼計使伍子胥逃出昭關的。
金蟬,即俗稱“知了”的一種昆蟲,它的一個生長特點是,在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幼蟲的殼。金蟬脫殼計是指人們在某種特殊情況下采取的一種隱蔽的脫身策略,它是以分身之術制造假象,佯示存形留身,吸引敵人的注意力,而真身卻暗中脫走。
東皋公為伍子胥安排的金蟬脫殼計,乃是利用皇甫訥體型上與子胥的大略相似,對其巧作打扮,為伍子胥造出一個分身的“替身”。兩人結伴過關時,充當替身的皇甫訥利用體型、服飾和情緒等各種特點向守關人制造假象,誘導他們產生辨認錯覺。
及守關將士認假為真,抓住了替身后,他們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替身身上,伍子胥真身則乘機走脫。2、公孫閱托媒人到鐘離家說情,鐘離秋的姐姐鐘離春為使妹妹忘記瘋子孫臏,收下聘禮,未曾想鐘離秋癡心不改,并與姐姐大鬧一場。
鐘離春是個劍術高超的烈女,她為了斷絕妹妹的戀情,欲殺孫臏。孫臏面對死亡,仰天長嘆,嘆自己空有世上無雙的《孫子兵法》,卻無用武之機,辜負了祖先和老師的厚望。
鐘離春方知孫臏是裝瘋。鐘離春只身來到孫臏的家鄉(xiāng)齊國國都,遇到了齊國將軍田忌,將孫臏的遭遇告訴了田忌,請?zhí)锛稍O法解救孫臏。
田忌不信孫臏其才,田忌的門客禽滑說他到魏國一試孫臏,然后見機行事。禽滑來到魏國,在鐘離春的安排下與孫臏見面。
一番交談,禽滑與孫臏相見恨晚。禽滑用孫臏之計,讓自己的仆從裝扮成蓬頭垢面的孫臏醉臥豬欄,孫臏乘機躲入禽滑的馬車逃離魏國。
3、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
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fā)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wěn)坐車中。
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fā)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wěn)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
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4、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
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zhàn)。
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zhàn),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
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
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fā),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zhàn)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zhàn)。哪知只聽見宋營戰(zhàn)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
宋軍連續(xù)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
歷史故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
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后,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
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么他們肯定會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于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
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yè)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
這里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
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fā),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返回軍營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
祖國的統一大業(yè)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yè)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
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fā)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國的豪情壯志。
上演圍魏救趙的李秀成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yè)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fā)。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
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
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惫唬很婋x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zhàn)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完:完整;璧:寶玉。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主人。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惠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后,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著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 趙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給吧,怕上當,不給吧,又怕得罪秦國。
這時有個宦官對趙王說:“我向大王推薦一人,此人名叫藺相如,他見多識廣,足智多謀,我想讓他去秦國,肯定能將這件事處理妥當?!庇谑牵w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后,就獻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贊嘆不已,根本沒有歸還的意思。藺相如看了暗暗著急,這時,計上心來,他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讓我指給大王看吧!”秦王聽了信以為真,把和氏璧遞給了他。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對秦王說:“看來大王并非誠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無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就連同這塊璧一同撞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怕傷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圖,將要交換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于是對秦王說:“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趙王在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璧獻上?!鼻赝鯚o奈,只得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準備齋戒儀式。
藺相如晚上則偷偷地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到了趙國。到了第五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說:“秦國很少有講信義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騙,就把璧送回去了。
天下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塊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一定將璧呈上?!鼻赝鹾苌鷼?,但藺相如說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罷。
自從匈奴人占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xiāng)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xiāng)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于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F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p>
司馬睿并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xiāng)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fā)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彼募ぐ旱穆曊{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