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舅姑:即不孝順公公婆婆。
不順父母
父權(quán)制家庭的建立首要的是維護父家長的尊嚴和利益,娶媳婦事奉孝順公婆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孟子說過“娶妻為養(yǎng)”,就是事奉丈夫的父母。順、孝、事的理想標準如《禮記?內(nèi)則》所要求的,“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叫頭遍,媳婦起床梳洗到公婆處請安,奉水盥漱,侍侯用飯,沒有公婆的命令不敢退私室休息。媳婦必須唯公婆之命是從,“三從”中的“從夫”,實際“夫”需以父母之命是聽;“四德”中的每條都與事奉孝順公婆的修養(yǎng)有關。不順公婆的媳婦,起到擾亂家庭尊卑秩序、破壞和諧的作用,是違背孝德婦道,也是妻婦最嚴重的錯誤。因此,在尊崇孝德的漢代創(chuàng)造“七出“之條時把“不順父母”放在首條。許多因不孝順休妻的例子看來很不近情理,如東漢姜詩的妻子在婆婆面前叱罵以條狗,就被丈夫認為不孝順休棄,姜詩還被譽為孝子。是否順公婆,更多是主觀感受,一些公婆借口不孝強迫兒子休妻,造成像《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雙雙殉情的悲劇。
因為古代所謂的舅姑,其實是指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結(jié)婚當然是要拜見雙方的父母的了。在很多的,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書籍當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一種很奇怪的現(xiàn)象,古人在結(jié)婚的時候,似乎要拜見舅姑。而舅姑在現(xiàn)代來解釋,就是舅舅和姑姑。那么為什么結(jié)婚必須要拜見舅舅和姑姑呢,叔叔伯伯和姨媽為什么不能受到這種禮遇呢。但是其實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這樣的,古時候的舅姑和現(xiàn)代的舅姑并不是同一個意思。
最初,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那是一本叫做《爾雅釋親》的書,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婦稱夫之父日舅,稱夫之母日姑。”。好了,從這里我們就知道了,婦女要稱呼自己的丈夫的父母為舅姑,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結(jié)婚要拜見舅姑的了。誰家結(jié)婚不拜見公公婆婆呢,而且,出嫁之前,女方的父母親還需要教授女兒如何為人妻子,還要叮囑女兒,要在“舅姑”面前恪守禮節(jié)。
那么,舅姑就單單是指男方的父母親的嗎,不見得。在《禮 記坊記》也有相關記載“昏禮,婿親迎,見于舅姑。 舅姑承子以授婿。”。這段記載點明了,女方的父母對于男方來說,也是“舅姑”,所以,古時候的“舅姑”是指公公婆婆,也可以指岳父岳母的。那么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呢,這就要說一下原始社會時期的婚姻制度了。很早之前,部族是群婚制度,并沒有特定的伴侶。
但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了相關的制度之后,但是因為早先的制度不同,所以會出現(xiàn)哪一個女孩子的公公,可能是自家母親的兄弟,那一邊的男孩的岳母,可能是父親的姐姐之類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沒有改口,依舊稱呼其為姑姑或者舅舅之類的。
牛郎織女傳說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中即有“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t天畢,載施之行”的詩句。
后世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傳說,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這一論斷說明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直接源起,即“物之感人”。而外物又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隨著傳說的逐漸定型故事化、普及化,以及相關風俗的流傳,牛郎織女故事逐漸浸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影響日深的人事“事象”
而《詩經(jīng)·小雅》中的《大東篇》云:“維天有漢,藍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說明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是作為兩顆星星的名字出現(xiàn)的。《左傳·昭公九年》中云:“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薄姑齊也,商奄魯也。”以上兩則文獻,證明“大東”乃指齊地。而山東省淄博市的沂源縣,介于齊魯兩地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當屬大東的核心地區(qū)。 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情節(jié)是從天象演義而來的,是上古觀天象的反映。織女是七月之星,在男耕女織的古代,此時正是婦女夜以繼日紡織的時候。那么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何關系呢?《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八月仲秋之月,飼養(yǎng)的牛、羊等牧畜體格漸豐,可以作為祭祀之物。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jīng)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其相對的另一顆星則隨其后升上天頂,被視為犧牲之月的標志,并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正是基于對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結(jié)合農(nóng)耕生活才產(chǎn)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因此,沂源人民在七夕節(jié)這天仰望星空向牛郎織女拜祭的時候,都不忘從織女那里祈求紡織的手藝,希望能有像織女一樣靈巧的雙手、善良聰慧的心靈,祈禱愛情幸福美滿。故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yè)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漢經(jīng)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2012年8月14日,新“24孝”行動標準出爐。
一、孝感動天
二、戲彩娛親
三、鹿乳奉親
四、百里負米
五、嚙指痛心
六、蘆衣順母
七、親嘗湯藥
八、拾葚異器
九、埋兒奉母
十、賣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親
十二、涌泉躍鯉
十三、懷橘遺親
十四、扇枕溫衾
十五、行傭供母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筍
十八、臥冰求鯉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一、嘗糞憂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棄官尋母
二十四、滌親溺器
○孝女
《史記》曰:淳于緹縈者,齊人也。父淳于意,為太倉令,生女五人,縈最小。父犯罪當刑,乃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縈自傷涕泣,隨父至長安,詣北闕上書曰:"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xù),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妾愿沒為官奴,以贖父之刑,使得自新。"漢文帝憐悲其意,原其父罪。
《漢書》曰:東海有孝婦,少寡無子,養(yǎng)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告鄰人曰:"孝婦養(yǎng)我勤苦,我老,久累于壯,奈何?"其后,姑自縊死,姑女告吏曰:"婦殺我母。"吏捕孝婦,自經(jīng)服罪。于公以為此婦養(yǎng)姑孝聞,必不煞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不能得,乃抱其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遂煞孝婦。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斷之,當在是乎?"於是太守殺牛,自祭婦冢,天立大雨。
《后漢書》曰:和熹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母陰氏,光烈皇后從弟女也。后年五歲,太傅夫人愛之,自吻剪發(fā)。夫人年高目眊,誤傷后額,忍痛不言。左右見者怪而問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發(fā),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
《晉書》曰:衛(wèi)瓘及禍,太保主簿劉瑤等冒難收瓘而葬之。楚王瑋之伏誅也,瓘女與國臣書曰:"先君名謚未列,無異凡人,每怪王國蔑然無言。
《春秋》之失,其咎安在?悲憤感慨,故以示意。"瑤等執(zhí)黃幡,撾登聞鼓上言。 又曰:會稽寒人陳氏,有三女無男。祖父母年八九十,老無所知,又篤癃病。母不安其室,遇寒饑,女相率於西湖采菱,更日至市貨賣,未嘗虧怠,鄉(xiāng)里稱為"義門"。多欲取為婦,長女自傷煢獨,誓不肯行。祖母尋相繼卒,三女自營殯葬,為庵舍屋墓側(cè)。
又曰:永興概中里王氏女,年五歲,得毒病,兩目皆盲。性至孝。年二十,父死,臨尸一叫,眼皆血出,小妹娥舐其血,左目即開,時人稱為孝感。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5秒